农工党达州市委:
贵单位在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增加我市农民生态保护收入的建议》(第008号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为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关于推进绿色发展的决定,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达州实际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市委制定《中共达州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达州的实施意见》(达市委发〔2016〕22号),确定了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基本原则。我市在产业发展、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及选聘生态护林员等方面,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作了有益探索,惠及广大农户,推动了广大林农脱贫奔康。
一、生态保护促进农民增收情况
我市依托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加大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修复,增加农民收入,做到保护生态和增加收入两不误。
(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至天保二期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将515万亩集体公益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我市2011-2016年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39970.78万元。其中中央补偿资金34623.89万元,省级补偿资金6177.89万元,惠及农户36.6万户,平均每户获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为168.8元。
(二)退耕还林工程。上一轮达我市退耕还林任务共66.58万亩,涉及50.8万农户,其中还生态林622667亩,还经济林43133亩,农户累计得到退耕还林直补资金共168162万元。国家和省下达我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专项资金54567万元。2014年我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年共完成15.75万亩,国家下达我市新一轮退耕还林现金补助资金共7875万元。
(三)生态护林员政策。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关于“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要求,从今年11月份至2020年,国家启动生态护林员政策,利用财政资金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购买劳务服务,带动贫困人员脱贫致富。目前,我市各地县级人民政府均已制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方案》,并已组织实施,中央财政安排我市生态护林员专项资金共986万元,据统计,全市选聘生态护林员2557名,人均年补助收入达3856元。
二、关于几点建议
一是关于加强统筹生态农业领导方面。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健全空间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约束管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定位,整合优化主体功能分区功能,把生态保护与全市脱贫攻坚、“四区”建设、新农村聚居点和生态旅游保护区等相结合。建立跨行业、部门的领导小组或议事机构,强化生态建设的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加强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把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政策、投入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制定出台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设立专款专户,做到专款专用,着力解决政策优惠和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各地各部门加强了基础设施的投入,制定了中长期及“十三五”发展规划,将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三是加强科研创新和技术推广方面。优化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环境,建立符合绿色发展领域科研活动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支持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优先支持生态环保成果转化项目。充分发挥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强生态环保人才培育,完善激励机制,建设适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创新人才队伍。
四是完善出台财税金融支持政策方面。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整合和统筹安排相关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建设。积极推进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生态建设。加大开发性、政策性贷款支持力度,完善生态建设贷款贴息政策。鼓励社保基金、保险基金等大型机构投资生态建设,探索利用信托融资、项目融资、融资租赁、绿色金融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和工具,搭建社会资本投资生态建设的投融资平台。对社会参与的生态建设项目,按照政策规定予以贷款贴息、享受保险政策补贴,降低生态建设融资项目风险;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合生态建设特点的信贷产品,适当提高抵押贷款比例,适当延长贷款周期。支持担保机构开展生态建设贷款担保业务,各级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要积极开展生态建设信贷担保业务。
五是积极制定完善生态保护各项补偿政策方面。目前,我市已经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及水资源补偿,结合长江经济带建设,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建立湿地、矿上生态补偿和恢复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转移支付争取力度,全面落实国家生态建设优惠政策。支持各地建立生态贷款风险基金,对家庭林场等经营主体给予补贴倾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六是加大执法力度方面。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活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健全完善农产品监督检测体系。首先要加强产地安全监测普查。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测评价制度,集中力量对农产品主产区、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周边等重点地区农产品产地环境进行定位监测,全面掌握水、土、气等产地环境因子变化情况。其次要加强产地污染治理。 积极建立健全严格的农产品产地安全保护和污染修复制度,制定产地污染防治与保护规划,加强产地污染防控和污染区修复,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会同环保、国土、水利等部门加强农业生产用水和土壤环境治理,切断污染物进入农业生产环节的链条。推广清洁生产等绿色环保技术和方法,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减少和消除产地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第三要严格投入品监管。定期开展监督检查、执法检查和日常巡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有效解决违法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瘦肉精”、三聚氰胺、抗生素和制假售假以及收储运环节非法添加等突出问题。第四要突出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不断扩大例行监测的品种和范围,加强会商分析和结果应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控制。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突出对生产基地(企业、合作社)及收贮运环节的执法检查和产品抽检,加强检打联动。
提案中反应的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财政支持、部门间扶持资金整合不够,发展各自为政,科技支撑不力,龙头企业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确实存在,需要各级政府在扶贫攻坚中,整合项目,集中优势,加强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
最后,感谢您们对林业园林及农业工作的大力支持!
联系人:造林科 陈代松 2655580
达州市林业和园林局
2017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