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四川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达州万源市境内,于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18年7月,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区调整获国务院批复,总面积46534.37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北亚热带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根据《四川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报告》记录,保护区共有脊椎动物414种,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3种;有维管植物193科990属2825种,其中,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66种。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总体规划编制情况。为进一步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保护管理能力,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于2022年修改完善了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对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防灾减灾、科研科教、巡护监测、社区发展等方面提出科学系统规划,并于2024年3月取得国家林草局批复。
(二)科研监测活动情况。近年来,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通过布设视频监控和红外相机,加强人工巡护,与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积极开展保护区常态化巡护监测。联合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完成了保护区两栖动物专项调查;联合四川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正在开展保护区鸟类多样性调查;联合四川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正在开展保护区草本植物专项调查;联合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正在开展保护区原生常绿阔叶林、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等森林植被类型专项调查和编制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案;委托成都室外得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画册及青少年动植物绘本。
(三)科研平台搭建情况。为认真落实《中共达州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森林“四库”推动丘陵山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2024年6月,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与四川文理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专家团队进行了对接座谈,并就打造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平台进行了深度交流,签订了平台建设初步合作意向书,内容包括建立长期野外观测站、生态群落大样地、环境监测站、碳汇评估和监测系统、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室、大学生野外实训基地、森林病虫鼠害保护研究站等。意向书约定双方科研团队在保护区内合作开展植被调查、植物志编撰、特色植物开发利用、森林保护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以快速产出一批科研成果,进一步挖掘并提升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价值;双方在资金、项目和生活保障等方面互相支持,共享保护区内的所有科研实验数据,四川文理学院使用保护区科研数据公开发表论文、专著等均署名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根据双方实际需求,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专题培训班或研修班,对管委会技能人才进行培训,按相关规定协调专家学者在保护区各平台担任负责人、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一)申报科研项目。我局会同市科学技术局,将大力支持花萼山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与四川文理学院等科研院所联合申报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在特色珍稀植物保育研究、森林病虫鼠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并在本地进行成果转化,进而提高森林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促进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同时开设科技计划项目“后补助”专项,对新认定的省、市级平台以科技项目的形式予以奖补。
(二)争取科研经费。我局会同市财政局,积极向上争取,及时了解掌握中省相关政策动态,争取国家、省对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平台建设、实验室建设、设备添置、科研经费等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提供支撑,为推动全市“森林四库”建设、助推城乡融合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