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县竹产业基本情况
目前,渠县林地总面积90.3万亩,森林覆盖率29.9%,林木总蓄积430.49万立方米。其中,竹林面积累计达到13.5万亩,主要竹种包括:慈竹、巨黄竹、白夹竹、绵竹、方竹及其它竹种。近三年来共计新造竹林面积3.6万亩,其中,2023年新造巨黄竹面积1万亩,实施竹产业造林的乡镇(街道)共计20个,村(社区)共计86个,主要分布在琅琊、清溪、东安、临巴、静边、龙凤等乡镇。栽植利用宜林荒山荒坡、房前屋后、溪沟河流两岸非粮地带集中连片发展,构建渠县现代竹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关于“加快构建现代竹林产业体系”的建议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达州市出台《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的实施意见》《达州市造纸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9年)》,将竹产业发展和竹林风景线建设作为我市“9 3”现代农业体系和《达州市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渠县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竹林碳汇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渠县竹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渠县2022年竹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渠县2023年竹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渠县2024年竹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成立竹产业发展推进专班,明确要加快以竹产业振兴发展推进国家储备林为重点的森林“四库”建设,建设竹林碳汇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二是大力推进竹产业基地建设。明确造林主体,提倡大户栽植经营,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户等新型农业经营实体参与竹林基地栽植经营,渠县渠江流域现代竹产业基地被认定为第四批省级现代竹产业基地。加强育苗基地建设,充分借鉴育苗成功经验,结合渠县实际,紧紧围绕建设方案,从严把好基地选址、建设规模、种苗选购、种苗栽植、种苗管护抚育等关口,高质量、高标准建设育苗基地,坚持“良种壮苗、植优汰劣”原则,因地制宜促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在东安、琅琊、合力等乡镇建有育苗基地三个,共培育竹苗70万株,为渠县竹产业发展提供种苗保障。
三是积极培育引进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和培育本土企业的方式,助力渠县竹产业基地建设快速发展和精深加工提档升级。2019年7月,渠县成功引进竹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中顺洁柔项目并已签约入驻李渡工业园区;2024年6月13日,位于渠县李渡工业园区的中顺洁柔(达州)30万吨浆纸一体化项目一期10万吨造纸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占地面积1800亩,是渠县推动产业强县的重点项目,也是渠县加快建设竹林碳汇产业一体化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近40亿元,税收近4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200个,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实现产值75亿元。
三、关于“有序有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是大力发展竹林经济。灵活运用“业主(大户) 集体经济组织 农户”等经营模式推进竹产业发展,把发展竹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拓宽增收渠道,带动群众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利用宜林荒山荒坡、溪沟河流两岸非粮地带集中连片发展竹林,构建“七片多点沿线”的竹产业发展格局,给群众形成一项长期、稳定增收的富民产业。借助中顺洁柔项目落户渠县的原材料需求,以绿色发展为方向、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挖掘产业潜力,为群众找到一项长期稳定增收的富民产业。竹产业发展共覆盖27个乡镇,带动竹区农民人均竹产业年收入2500元以上。
二是加强科技支撑和技能培训。利用省科技下乡“万里行”专家服务团,开展了白夹竹低效林改造、刺黑竹丰产栽培等技术推广示范,为竹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决策咨询。成立渠县竹产业工作专班,结合实情、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竹产业发展相关事宜,组织到泸州、乐山、成都等地实地考察学习了竹产业发展先进经验。加强技术培训,确保规范栽植,采取集中授课指导和现场示范讲解的方式,分批分期举办竹苗栽植和管护技术培训班,对全县有关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和栽植业主、农户进行技术培训,严格按技术规程施工,确保栽植到位。
三是坚持推进竹产业融合发展。渠县境内现有刘氏竹编1家竹编工艺和部分小型竹初加工厂,渠县刘氏竹编入选国家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刘氏竹编博览园成功纳入省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并获得800万元补助资金。全力支持渠县创建第六批天府旅游名县,推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渠县刘氏竹编申报天府旅游名品。立足渠县优质竹林资源基础,以深化林文旅融合为抓手,优化发展布局,充分利用康养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支持賨人谷国家森林公园打造竹林休闲康养旅游景点,不断推动“竹林小镇、森林康养、林下经济、制浆和造纸”等竹林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四、关于“探索竹林碳汇价值实现途径”的建议
一是深入推进竹林碳汇价值转化。目前,达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4822.54万吨碳,平均碳密度62.83吨碳/公顷,其中渠县总碳储量250.91万吨碳,平均碳密度54.39吨碳/公顷,竹林固碳提升森林碳汇能力潜力巨大。大力实施森林碳汇工程,渠县重点实施以竹林为主的固碳增汇能力建设。优先推进CCER机制下的造林碳汇项目开发,积极探索“碳汇 ”“生态 ”等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成立秦巴碳汇交易中心,建立健全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和碳汇交易服务体系,着力构建达州市碳中和创新服务平台、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不断推动森林“碳库”高质量发展。
二是大力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印发《2024年全市绿色金融工作任务清单》《金融支持达州市建设森林“四库”推动丘陵山区城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达州市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积极申报创建省级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大力支持绿色金融发展,将森林“四库”建设的融资、贷款需求及时传达到各银行金融机构,主动提供融资及信贷方案,鼓励银行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等金融工具,加大绿色产业激励和奖补。
三是积极开发竹林碳汇贷款产品。为提升森林“碳库”服务能力,达州银行与省环交所共同出台《CCER质押融资业务管理办法》,围绕碳汇开发试点,不断创新推出碳减排CCER质押融资业务和“排污权”绿色信贷产品;农行达州分行发放国储林项目贷款,将乡村振兴和绿色金融两大战略统筹规划、协同推进,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绿色发展,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中行向中顺洁柔(达州)30万吨竹浆纸一体化项目发放贷款1亿元,深入推进“以竹代塑”项目与建设,不断殷实森林“钱库”。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充分挖掘和改造竹林空间。继续在农村相对集中连片的荒山荒坡、房前屋后、溪沟河流寻找造林空间,提前规划下年度造林地块,对造林失败的地块重新造林,并做好竹木栽植后期的抚育管护工作,拟在二期国储林营造林项目中设计竹栽植补植面积4万亩。同时,持续改造低效老化竹林,预计改造面积可达6万亩以上,围绕做大竹产业面积,提高碳汇增量,做强渠县竹林碳汇产业园,助力达州森林“四库”建设高质量发展。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做优龙头企业。围绕中顺洁柔项目一期10万吨造纸生产线和30万吨制浆生产需求,积极为企业服务,大力支持企业延链、补链、强链,辐射带动全县竹加工业态提档升级。以李渡工业园区为核心,拓宽企业原材料采购渠道,满足企业制浆需求,助推乡村振兴,带动竹农和本地劳动力就业创收。打造竹林景观,丰富竹文化,擦亮渠江流域省级现代竹产业基地这块招牌,培育县域南部竹林风景线,创建竹旅文化小镇,带动乡村旅游。
三是加快推进竹林碳汇研究和成果转化。探索建立竹林碳汇交易体系,借鉴学习竹林碳汇最新研究成果和林业碳汇的主要市场标准(CDM、VCS、CCER),总结渠县竹林碳汇关键途径和技术,构建林地流转一碳汇收储一基地经营一平台交易一收益反哺的全链闭环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