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粮发展现状
达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是林业资源大市,是嘉陵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良好,植被林相多元,森林面积113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58%;森林资源富集,动植物种类繁多,拥有野生动植物5500余种,其中食药用动植物品种资源2300余种。近年来,全市林业着力通过扩大规模、丰富品种、调整结构等方式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加快培育森林食物。其中,达川区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森林食品面积8.4万亩,2023年产量达11833吨,其中包括食用笋、食用菌、山野菜、香椿和其他森林食品等。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空间环境条件,积极发展林药、林菌、林菜等林下种植业和林禽、林畜等林下养殖业以及森林景观利用相结合的立体林业经营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总规模24.82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8.4亿元,带动农民就业近15.5万人,人均增收2600元/年。
二、关于“支持达川区创建省级林粮高质量发展县和给予达川区更多政策支持”的建议
(一)高位推动森林“粮库”建设。市委五届七次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建设森林“四库”推动丘陵山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积极培育乌梅等木本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森林粮库”建设工作,将争创“天府森林粮库”高质量发展县列入党代会、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印发《中共达州市达川区委关于加快建设森林“四库”推动丘陵山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把林粮发展作为森林“四库”及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内容。以机构改革契机,将原林保中心、长防办、绿委办、种苗站合并为区林业局直属事业单位森林“四库”建设发展中心,专门负责全区森林“四库”工作。
(二)加强调查规划。我市紧紧围绕“林、文、旅、业、安”,正在编制《达州市森林四库总体规划》,规划储备林建设“1 1 N(10%大径级木材林 10%油茶经济林 多元复合模式),在全市布局百镇千村万户项目。结合国家储备林项目作业设计,在达川区规划设计巴河流域片区、铁山 f 铜锣山片区森林“粮库”示范基地,今年将打造两个林下经济示范点位。
(三)加快推进林粮扩面。全市创新挖掘油茶发展空间,探索松材线虫病防控与低质低效松林提质增效双赢模式,统筹使用松材线虫病疫区采伐迹地发展油茶;借助国家储备林建设有利时机和政策条件,已在8个储备林项目中规划发展油茶2.58万亩;借力川东平行岭谷高质量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加大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建设高规格相对集中连片油茶基地2.86万亩。其中,达川区利用川东平行岭谷国土绿化项目完成油茶栽植7530亩,达川区油茶种植面积已达到1.45万亩。依托省级营造竹林、竹产业基地等项目,已集约培育笋用竹林基地0.8万亩。
(四)大力开展育苗生产。积极争取保障性苗圃资金150万元,建设达川区雷音铺保障性苗圃。已培育油茶苗木340万株,同时开展2024年油茶苗木生产,已完成油茶苗木嫁接200万株。积极培育银杏、香椿等其他林业苗木100余万株,为建设森林“粮库”提供了良种苗木支撑。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抓好对接汇报。待省级林粮基地、园区、高质量发展县的创建评定标准出台后,积极与省林业主管部门对接汇报,争取获得上级部门对达川区给予更多森林“粮库”建设方面的资金、技术、政策支持。
(二)强化规划引领。结合森林“四库”、国家储备林等建设规划,科学编制森林“粮库”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林粮发展的区域、方向、重点,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优化产业布局,规划建设一批规模适度、管理规范、优质高效、特色鲜明的经济林食物基地和林下食物基地。
(三)培优经营主体。利用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为契机,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在分林到户、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引领作用,充分挖掘低产低效商品林、退耕还林地、荒山荒坡、低效园地和林下空间潜力,引导林粮规模化经营。
(四)突出示范带动。统筹国家储备林项目及涉农资金,选择区位优越、基础较好、集中连片的地块,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质量打造油茶、林下中药材、竹笋、食用菌等林粮示范基地。同时通过“公司十合作社 林农 基地”“公司十村集体 基地”与林农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五)夯实科技支撑。加快建设省级林木良种基地和保障性苗圃,利用本地优质林木种质资源,积极选育推广油茶、乌梅等林业良种和新品种。通过选派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等方式扎实开展科技下乡服务活动,订单式开展决策咨询、技术指导、人才培训、成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