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通盘考量全域规划建设”的建议
(一)编制全域规划,统筹林业发展。出台《达州市“森林四库”建设规划(2025—2030年)》,明确构建北部“森林四库”联动发展示范区、中部森林资源加工物流贸易聚集区、南部“以竹代塑”创新发展区和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带、川东平行岭谷生态绿色发展带、渠江流域水源涵养带的“三区、三带”发展布局。紧扣森林资源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条主线,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联动发展,为全域林业建设擘画发展蓝图。
(二)创新协同机制,凝聚发展合力。构建“市统筹、县实施”运行机制,细化分期调度、清单推进、政企会商等9项制度,市级层面统筹建设规划、苗木供应、产业布局及试点示范。建立“国有企业 社会资本 集体组织 山区林农”四方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林农以林地入股参与建设,形成全市林业“一盘棋”推进格局。
(三)打造示范标杆,带动全域提升。聚焦储备林建设、林下种养殖、以竹代塑、林文旅融合发展四大核心产业,建成“森林四库”示范点位6个,面积约7万亩。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升级,以旅游环线串联精品景区促进资源转化,助力城乡融合发展和全面乡村振兴。2024年,项目区林农户均涉林综合收入突破5000元,示范辐射效应显著。
二、关于“构造‘三产’融合全产业链”的建议
(一)夯实一产基础,壮大林下经济。紧盯种业先行、科技创新、渠道畅通三大环节,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形成以乌梅、香椿、油橄榄、银杏、树花菜、中药材等为主的“一县一品、一县多品”的林粮产业发展格局,2024年,达州市林粮种植面积达470万亩。开展良种选育,培育优势品种资源库,自主培育林木良种4个,建成全省首个县级“森林四库”组培实验中心。
(二)做强二产支撑,延伸加工链条。构建“订单基地 初加工 直供精加工”全链条模式,已建成投产10万吨纸浆造纸生产线、10万吨竹生物基新材料生产线和年加工干竹笋500吨、鲜竹笋5000吨生产线。积极布局川东北、渝东北木材加工贸易基地,推动林产品精深加工升级,提升产业附加值。
(三)激活三产动能,融合林旅产业。大力实施“森林 文旅”模式,着力培育生态旅游、康养旅游、森林研学等新业态,形成以巴山大峡谷、月亮坪为主的森林康养旅游集群,通过林旅融合拓展产业空间,促进多元化发展。2024年,建成森林康养基地24个、森林康养人家46家,带动农民就业11万人,年接待游客1135万人次,森林景观利用产值达8.4亿元。
三、关于“重构责任体系,推动管理革新”的建议
(一)创新开发模式,汇聚多元力量。推行“政府主导 国有企业 林业园区 集体经济”开发模式,以国家储备林建设为抓手,包装项目21个、面积249万亩,获银行授信113.6亿元,放款29.11亿元,居全省第一。引进中顺洁柔、上海泰盛等知名企业,汇聚政府、企业、集体等多元力量,为林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健全管理制度,规范项目监管。制定森林资源管理“红黄绿码”奖惩办法,解决“重建设轻管护”问题。2024年,开展破坏林地林木问题百日攻坚,查处涉林违法案件160件,实现国家森林督查违法项目、面积、蓄积“三下降”,经验做法入选国家林草局典型案例,成功承办全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会议。
(三)建设智慧监管,提升管理效能。推进智慧林业监管系统建设,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对林木生长、病虫草害、森林防火实施源头监管与精细化管理。创新“二看三查”林长巡林工作法和乡村两级“森林防灭火现场指挥一张图”,实现连续3年森林火灾“零发生”,林长制考核获全省“优秀”等次。
四、关于“碳汇增量与开发并重”的建议
(一)提升碳汇能力,夯实生态根基。依托国储林项目培育碳汇林,实施森林抚育、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等工程,2024年完成营造林61.23万亩。全力推进松林改培试点,2025年计划改培35万亩,力争2030年森林碳储量达5800万吨,持续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二)健全计量体系,精准核算碳汇。目前,全市森林碳储量4822.54万吨,平均碳密度62.83吨碳/公顷,将加快建立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研究本地化计量模型及参数,精准核算森林碳储量,为碳汇交易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三)探索交易机制,推动价值转化。探索碳汇开发流程与价值实现机制,力争2025年完成首单碳汇交易。结合集体林权改革,探索林权资产折资量化的林票运行机制,激活碳汇生态价值,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