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8810390--2025-0157 | 分 类: | 人大建议政协提案 | ||
责任部门: | 达州市林业局 | 发文日期: | 2025-09-12 16:12:56 | ||
标 题: | 关于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273号提案办理情况(B)的函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一、关于“建好基地,全力保障企业原料需求”的建议
(一)竹产业
一是竹资源论证。对全市及周边竹资源规模、种类及可发展空间进行了摸底分析,结合引进企业竹加工所需竹原料规模、种类要求及项目建设进度,编制了《达州科学发展竹产业论证报告》,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二是支持大竹县竹林基地建设。大竹县西山片区国储林项目围绕竹资源培育已完成8万亩年度作业设计获批,发放2笔银行贷款1.78亿元,已建成乌木和高穴2个竹林实践基地4187亩、清水高巩村示范基地279亩,目前正在开展2024年度8万亩年度建设任务工程招标和2025年作业设计工作。同时结合退化林修复、国土绿化等造林产业项目,将松材线虫皆伐除治后地块改培苗林一体化竹林基地1万亩,目前作业设计已编制完成,正进行优化完善。与省林科院合作在高穴镇清滩村和荣华村建设川东纤维用竹产业示范基地450亩。争取到位中省2025年财政林业草原专项资金3个,总金额3936万元,总规模63000亩,项目围绕竹资源培育,建设内容为人工造林25000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8000亩、退化林修复10000亩。
三是营造林建设。加强竹种苗培育,目前规划在大竹高穴、渠县琅琊等地建设竹苗繁育基地5000亩。结合松树采伐、储备林建设等空间发展竹林种植,年初和7月2日以市政府会议纪要形式下达了2025年竹产业发展营造林任务,计划2025年新建竹产业基地12万亩、抚育改造6万亩,预计今年年底我市竹资源规模将超过100万亩。下一步,计划十五五期间年新增竹林10万亩,到十五五末我市竹资源规模达到150万亩以上。
四是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创新种植模式并大力拓宽竹产业融合发展渠道,有效链接资源端与加工端,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基地建设,合力形成竹产业联盟。目前,大竹县与浙江鑫宙竹基复合材料科技公司签订了竹原料购销协议。下一步,将根据加工企业项目建设进度,适时试点建立竹材收储机制,以保障竹原材料稳定供应。
(二)苎麻产业
一是强化基地建设。2024年新发展基地3.1万亩,改造老基地1.9万亩。2025年依托大竹苎麻园区获批省级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全市新建改造苎麻基地9万亩,总面积达28.9万亩,年产原麻4.3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60%以上,彻底稳固“全国最大苎麻主产区”地位,为加工端提供更充足原料保障。大竹县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渠县成功创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支持达州高新区金垭镇苎麻申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二是创新种植模式。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集中连片发展苎麻规模化种植,提高种植效益和管理水平。同时,推广订单种植。全市辖区内种植和购销苎麻原则上实行订单制,通过订单引导种植,稳定市场预期,降低市场风险。力争在2年内全面实现订单种植。
三是规范收储秩序。出台了《进一步规范全市苎麻收储市场秩序的实施方案》,建立了链条齐备的收储体系,由国有企业牵头广泛推行智慧苎麻收储系统,共同维护苎麻收储秩序,形成全市“一盘棋”的格局,对恶意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的行为坚决打击。
四是加强良种选育和技术推广。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选派一批专业性人才组建竹麻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深入农村示范推广苎麻、竹子等特色产业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如,支持市农科院申报的《苎麻高效丰产栽培技术示范与应用》市级项目实施,建立苎麻科技示范基地(200亩)2个,示范推广川苎16、川苎18、川饲苎2号等新品种3个,杂交苎麻高效生产技术、育苗技术、间套作技术等新技术3项。组织省农科院、达州农技站专家编制《达州苎麻高产高效种植技术规程》,推广川苎16新品种和生态剥麻技术,全市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
二、关于“搭好平台,推动竹麻企业集聚成群”和“育好龙头,引领竹麻产业培育壮大”的建议
(一)竹产业
一是搭好平台。《达州市支持“以竹代塑”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将推动竹资源丰富、竹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建设“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支持大竹县、渠县等地争创全国'以竹代塑’示范县(应用推广基地)。目前大竹县启动了创建全国“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示范县)实施方案编制工作,正积极推动相关产业、“以竹代塑”园区建设工作,待国省启动申报评选“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时,市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单位)加大向上对接汇报力度,力争取得成效。
二是育好龙头。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通过召集竹产业专题会议、会见企业负责人、项目现场调研等方式推进“以竹代塑”园区和引进项目建设。同时,市级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务、林业等相关部门及大竹县、渠县协同发力,倒排工期,制定了“以竹代塑”产业园以及泰盛、兴竹等重点项目建设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节点、任务分工、责任单位,以推动项目前期工作并加快建设。目前,相关项目建设较顺利,其中,“以竹代塑”产业园正按时序开展园区规划、土地报征及拆迁、项目初勘、环评及排水方案论证等保障和审批服务工作;四川兴竹生物基新材料项目一期10万吨生产线第一、第二车间生产线经调试已能正常试生产,正在建设第三车间2条竹棉纤维、第四车间1条竹棉钢纤维生产线和配套水循环处理系统,附属设施已全部完工,厌氧塔基础已浇筑完成;浙江鑫宙(达州)大竹10万吨竹缠绕管道生产项目厂房主体建设基本完工,正在进行附属设施建设和设备安装;泰盛科技(达州)大竹30万吨竹浆纸全产业链生产项目已报送省重点项目已批复。
三是加强品牌建设。始终坚持“质量兴农 品牌强农”,着力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区域公用品牌及特色产业品牌,提高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指导主体开展品牌认证工作,挖掘产业优势特色,大竹竹笋成功获得“名特优新”“欧盟有机食品”认证。在传统干竹笋和鲜(泡)竹笋的基础上,与当地香椿产业有机结合,创新开发出竹笋香椿酱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组织竹城万康、巴山红等竹产业品牌农产品参加“双招双引”投资推介会、农博会、“天府粮仓”全国行等各类展销及推介会,提升产品市场知名度。下一步将指导大竹县结合本地竹资源优势,策划举办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竹产品博览会、竹文化节等特色活动,打造区域性竹产业交流合作平台,开展有机食品、绿色产品、FSC森林认证或“中国环境标志”认证,提升大竹竹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苎麻产业
一是搭好平台。全市正加快建设“中国(大竹)苎麻国际交易中心”,同步启动苎麻特色小镇项目,还推动大竹苎麻生产工艺申遗,形成“交易 小镇 文化保护”的多元集聚平台。
二是育好龙头。引进全国苎麻纺织唯一上市企业湖南华升集团成立四川华升麻业公司,推动工艺设备全国领先的智能化苎麻脱胶中心全面投产;引进浙商企业成立亚缇纺织科技公司,建设苎麻脱胶纺纱织布全产业链项目;引进荣煜垣纺织公司新建智能化数字化苎麻纺织生产线,引进四川纬奇苎麻服装公司、中国最大的纺织企业天虹集团打造中国西部苎麻面料成衣基地。同时培育金丰麻业、晶宇纺织、国泰麻纺等本土企业,晶宇纺织、金丰麻业重启生产,已集聚四川华升麻业、亚缇纺织、荣煜垣纺织等10家精深加工企业,实现全链融合发展。争取项目8个、资金4000余万元,助力亚缇纺织等新增麻纺生产线9万锭,总产能达11万锭(较2023年增长5倍),剑杆织机投产200台,南国印染新建生产线(调试中,年印染产能600万米),纬奇公司还研发出9A级国际最高纤维标准的苎麻袜子,龙头引领效应远超预期。
三是品牌快速提升。2022年6月成功注册“巴山纤子”为达州苎麻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商标,先后获得“中国苎麻之乡”“中国苎麻之都”,“全国优质苎麻标准化示范基地”“全国苎麻创新发展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大竹苎麻”“达县苎麻”分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达州苎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三、关于“拓展市场,加大竹麻产品推广运用”的建议
(一)竹产业
一是拓展市场需求。推广新型竹建材。根据印发的《达州市支持“以竹代塑”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积极拓展公共机构领域率先应用,推动国有企业深化应用,推动公共生活领域广泛应用和重点行业领域大量使用。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达州市促进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重点支持建材生产企业积极申请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新获得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的企业,每获得1张证书给予4万元奖励,每家企业一次性最高奖励不超过16万元。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省级绿色建材产业链链主企业,对获评省级绿色建材产业链链主的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等若干措施。将积极引导“竹纤维、竹缠绕、竹浆纸”等竹建材产品进行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进一步拓展竹型材在竹建筑、竹结构、园林景观及装配式建筑等领域的应用,培育新型绿色建材企业。市住建部门将在全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在规划设计、建筑装饰、公共设施等领域,大力推广使用竹制品,积极推动竹制品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项目,鼓励建设一批“以竹代塑”示范项目;对符合政府绿色采购政策要求的竹质建材、竹家具、竹制品、竹纸等产品,鼓励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加快推动“以竹代塑”相关扶持政策落地落实。市文旅部门鼓励景区、文博场所、旅游星级饭店等重点文化旅游经营(开放)场所使用竹制品替代塑料制品。达州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积极拓展应用场景,大力推进公共机构领域率先应用竹产品,2023年达州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2023年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安排的通知》,将“以竹代塑”纳入公共机构节能年度重点工作,鼓励新采购办公家具、生活用品、办公场所装修装饰采用竹制品或材料。
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加强绿色环保宣传,积极参加6.5环境日、绿色宣传主题活动,现场向市民讲解《商务领域经营者使用、报告一次性塑料制品管理办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环保法律法规推广使用“以竹代塑”,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全市文旅行业系统广泛开展竹产品、竹文化、竹风景宣传推介,推动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做竹产品消费引领者、宣传推广者,深化“以竹代塑”绿色环保理念。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加强“以竹代塑”科学普及,广泛宣传“以竹代塑”产品优良特性,提高公众对“以竹代塑”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三是加强行业监管。印发了《达州市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塑料污染治理2023-2025年重点工作的通知》《商务领域经营者使用、报告一次性塑料制品管理办法》,加强对餐饮、电商、超市、酒店等领域开展塑料污染治理现场核查,推动可降解购物袋或纸箱应用,执行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常态化开展商务领域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报告工作。督促各县(市、区)定期对大型商超、酒店、餐饮企业开展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使用情况调查,宣传引导企业“以竹代塑”等制品使用率。
(二)苎麻产业
注册“巴山纤子”区域公用品牌,获评“中国苎麻之都”“全国优质苎麻标准化示范基地”(新增2个国家级称号);举办苎麻服饰时装秀、首届中国(大竹)苎麻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并在浙江绍兴、宁波、中大市场开展专场招商推介(原文未提及跨区域招商),实现“品牌 活动 跨区域推广”的立体市场拓展。
(三)加强竹麻文旅发展
一是深挖竹麻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旅IP。系统梳理大竹竹麻产业历史、非遗技艺、民俗风情,联合高校、研究机构开展竹麻文化专题研究,提炼“中国苎麻之乡”“川东绿竹之乡”文化标识,创作竹麻主题纪录片、文学作品等,提升文化传播力。推动竹麻文化与演艺融合,支持编排以竹麻加工技艺、民俗故事为题材的实景演出或沉浸式剧目,打造文化体验新场景。
二是推动“竹麻 文旅”深度融合,拓展文旅产业业态。积极开发文旅体验项目,依托竹林基地、苎麻园区建设竹麻主题观光园、科普研学基地、非遗工坊,推出竹编、夏布制作等体验课程,吸引亲子游、研学游群体。打造文旅消费场景,以五峰山 f 海明湖、广子村竹海之眼等景区景点为基础,打造“竹海观光”“竹闲避暑”“竹居民宿”热点,吸引游客参与体验。
三是强化文旅宣传推广,提升市场影响力。将竹麻主题景区景区、非遗工坊等纳入达州特别是大竹县全域旅游精品线路,串联周边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通过文旅官方平台、旅游展会等渠道重点推介。利用节假日在各景区景点开展节庆活动中对“大竹竹唢呐、竹席、竹琴”等非遗文化进行植入式宣传营销,通过微信、抖音直播等新媒体扩大影响力。
四是完善配套服务,优化文旅发展环境。加大对竹麻文旅项目周边交通标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设施的投入,提升可达性与便捷性。同时注重提升服务品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竹麻文旅从业人员专项培训,重点强化导游讲解、非遗技艺传承、旅游服务等技能,培育专业化人才队伍。
四、关于“健全政策,强化竹麻产业要素保障”的建议
(一)竹产业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在国家层面。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省级层面。四川省政府办公厅相继印发了《关于推进竹产业转型发展的意见》《四川省竹产业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对全省竹产业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提出要建成竹产业重点县40个,其中,将达州市大竹、渠县、宣汉纳入全省竹产业发展重点县。2024年,省经信厅和省林草局出台了《四川省竹精深加工产业提升行动计划(2024—2027年)》,将达州纳入全省竹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协作配套基地,支持达州打造为全省宜竹地区竹精深加工生产基地。在市级方面。达州市出台《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的实施意见》《达州市造纸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9年)》《“森林四库”建设规划》《达州市支持“以竹代塑”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竹产业精深加工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扶持政策,为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启动了达州市竹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已形成初稿),同步修编《达州市造纸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9)》,将进一步从竹原料保障、竹材加工、“以竹代塑”、保障措施等方面支持竹产业发展。
二是高位推动谋发展。市委主要领导多次批示,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高度重视、高频调度,推动市级层面迅速建立全市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协调机制,近半年先后组织召开相关专题会议10次、现场调研2次,特别是今年3月高标准召开了全市竹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推动以大竹县、渠县为核心的竹产业发展。将竹产业明确为大竹县“231”产业体系中的2个引领性产业之一,制定《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实施资源培育倍增、产业能级跃升、文旅融合提升、科创赋能引领、应用推广示范等“五大行动”,集中精力、集聚政策挖掘竹资源潜力。拟出台《大竹县支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十条措施》(征求意见中),重点支持基地建设、设备购置、技术研发、招商引资、品牌建设、产品营销等工作。
三是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向上对接力度,我市竹产业发展获得省级层面建圈强链大力支持,大竹县等建设内容成功纳入《四川省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协同推进工作方案(2025—2027年)》《四川省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建圈强链五个细分领域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将达州市作为竹精深加工领域三个协同发展地之一,作为竹纤维、竹食品、竹材料、竹文创产业链发展的主要承载地,我市针对性制定了《达州市农产品精深加工融圈强链推进方案(2025—2027年)》,推动我市竹产业融圈强链;《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提出:支持可降解塑料、可循环快递包装、“以竹代塑”产品生产、废塑料回收利用,我市将指导大竹县围绕“循环经济助力降碳”等进行项目谋划包装,储备“以竹代塑”产品生产项目,争取更多资金倾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对接金融机构,通过储备林、“森林四库”建设等方式推动竹林基地建设,人民银行达州市分行强化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成功推动中行达州分行发放1亿元贷款支持竹浆纸一体化项目助力“以竹代塑”建设。同时加强财政资金争取和引领带动作用,及时掌握了解中央和省的政策动态,找准与我市竹产业发展的结合点,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省对达州市竹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资金支持;鼓励和引导各县(市、区)扩大与其他社会资本的多元合作,多渠道筹集、调动资金,加大产业建设资金投入,为企业和群众发展竹产业提供条件,持续激发竹产业发展市场活力。
(二)苎麻产业
一是建立联动推进机制。市委分管领导牵头、副厅级领导协助,实行每月调度;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苎麻产业发展专班,统筹农业、财政、科技等部门力量,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苎麻产业发展瓶颈。
二是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苎麻产业发展(与大竹预算形成市级 县级联动),2025年全市安排发展苎麻产业资金4000万元支持做大做强苎麻产业。创新“苎麻贷”发放1.2亿元。制定《达州市苎麻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2025年底将出台《达州市苎麻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种植补贴、加工技改、品牌打造等10条扶持措施。成立市苎麻产业协会与产业联盟,还解决原料季节性缺口问题,形成“领导调度 专项方案 资金 金融产品 协会协调”的全要素保障。
三是创新金融支持。目前市财政局正联合金融机构开发“苎麻贷”特色信贷产品,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给予贷款贴息,降低融资成本。
(三)科技创新
一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围绕苎麻、竹子选育新品种,研发新产品,改良新装备。立项支持四川亚缇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苎麻纤维束加工成带状精干麻技术研发及应用》产学研项目1项,建成苎麻脱胶高效节水清洁生产线1条,优化苎麻脱胶和纺纱工艺技术流程10余条,减少用水成本,每吨精干麻节约用水150吨。
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力度。积极搭建创新平台,推动达州企业与省内外高校达成产学研合作。针对苎麻纺纱的流程长、用工多、生产效率低、成纱质量差等市级问题,四川亚缇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与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优化苎麻纺纱工艺技术流程,减少用水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鼓励企业与东华大学、四川省农机研究院等知名科研院所开展合作,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揭榜挂帅”成功研制世界首台套收剥打一体化苎麻联合收获机、成功研发建设全球首座苎麻打剥烘干工厂;创新建设了工艺水平全国领先的智能化、绿色化苎麻脱胶中心,全市绿色脱胶精干麻产能达1.56万吨,可完全消纳原麻产量,实现本地转化增值;成功研发世界顶级天然纤维9A级的苎麻纱线,进一步提升我市苎麻纱线面料品质。
三是加强竹企业创新。抢抓达州拟被纳入全国竹基复合材料应用试点城市机遇,借力“双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政策,参与制定四川省竹缠绕建设应用地方标准,以竹基复合建材产业赋能绿色建材产业发展,推动竹缠绕管道管廊在大竹实地应用,在川渝两地示范推广,今年将率先在全国构建起从竹原料基地到竹缠绕生产到市场化应用的全场景闭环。支持兴竹公司建设竹谷产业研究院推进竹纤维产业创新,支持图拉香、万康等在竹笋加工、锁鲜等方面突破技术壁垒。支持兴竹公司建设竹谷产业研究院推进竹纤维产业创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持续推进竹麻原料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相关项目建设和引进,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和品牌建设,推进大竹县竹麻产业发展和融圈强链。